易学研究
仅供娱乐参考研究,请勿盲目迷信。

古代和现代的官场体制

作者: 守护者 发布时间: 2019-08-13 12:56:17 类别: 命里知识 > 杂谈
一  唐朝官场体制:
比较中国古代历代的中央管理机构设置,唐代的政权组织形式比较合理,它继承和发展了前代的三省六部制,既可相互制约,又分工明确,正因为具备了一定的积极的、合理的封建科层制功能,才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政务清明,迎来繁荣一时、洋洋泱泱的盛唐气象。创造了中国封建社会最昌盛的时期,而且走在了当时全人类社会的发展前列。
一、三师(太师、太傅、太保)或三公(太尉、司徒、司空)
三师西周时期已较成熟,原都是宗族的长老,对王负有指导、辅佐、监护的责任。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君师者,治之本也”(《大戴礼记。礼三本》)在君主年幼或尚未成熟之时负起全面的指导作用。非道德功勋崇高,则不居其位,宁缺毋滥。到唐代,转变成三公,名位高但不实际行使权力的虚职,不属僚属之列的荣誉职位。
二、三省并相(中书、门下、尚书)
中央行政机构还有其他省、寺、监等各部门,但以此三为最要。其中中书省为受命于最高指令制定、推出各项政令等职能的机关;门下省为朝廷政令及各类上行文的审议机关;尚书省最高的执行机构,执行各项政令。
三省的职能分割和职位设置主要有:
1、中书省:正职长官为中书令,副职长官为中书侍郎。下辖:
中书舍人、右散骑常侍、右谏议大夫、右补阙、右拾遗、起居舍人、集贤殿和史馆(机构)
2、门下省:正职长官为门下侍中,副职长官为门下侍郎。下辖:
给事中、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左补阙、左拾遗、起居郎、城门郎、符宝郎、弘文馆(机构,掌管图书、礼仪、制度沿革等)
3、尚书省:正职长官为尚书令,副职长官为左、右仆射。六部各设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下辖六部二十四司情况:
1)吏部——掌管官吏选拔、任免、升降、考试等。下属官员有 主事、令史、书令史、制书令史、甲库令史、亭长、掌固 等。
2)户部——掌管户口、经济、财政等。下属官员有 主事、令史、书令史、计史、掌固。
3)礼部——掌管礼仪、祭祀、科举、学校、教育等。。。。。。
注:以上三部左司统之。
4)兵部——掌管武官选拔和军事行政。。。。。。。
5)刑部——掌管司法行政和审判。。。。。。
6)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建设和后勤有关工作。。。
注:以上三部左司统之。
三、六部是政务机关,而另外还有事务机关——九寺,来源于秦汉时期的九卿。地位在六部之下。其正、副长官为卿、少卿。具体分门如下:
1)太常寺
2)光禄寺
3)卫尉寺
4)宗正寺
5)太仆寺
6)大理寺(中央最高审判机关)
7)鸿胪寺
8)司农寺
9)太府寺
另外,还有从中分离独立出来的直属机构——五监:国子监、少府监、军器监、将作监、都水监。
四、内设的侍从机构
有殿中省、内侍省、学士院、内枢密使。其中学士院为唐玄宗所始设。最初招揽才学之士谓“待诏”,又从朝官中选拔有才艺者居翰林,叫“翰林供奉”,后改称“学士”,专掌内命。后来又有“内相”的别称,尤其加上“知制诰”、“翰林学士承旨”等头衔。|
2、五、区别于职务的品阶制度
包括不任实际管理职务的工作人员都各有品阶,许多时候,职务与品阶并不一致。文官品阶及其名称如下:
1、正一品:太尉、司徒、司空
2、从一品:开府仪同三司
3、正二品:特进
4、从二品:光禄大夫
5、正三品:金紫光禄大夫
6、从三品:银青光禄大夫
7、正四上:正议大夫
8、正四下:通议大夫
9、从四上:太中大夫
10、从四下:中大夫。。。。。。
30、从九下:将仕郎
另外,还有对皇组宗室成员、战功等的奖赏所勋封的不同待遇称号。
六、监察、谏议制度及其结构设置
唐代的御史台为一个完全独立的监督结构。御史台下分三院:
1)台院侍御史,负责纠举、弹劾朝廷百官。
2)殿院殿中侍御史,掌殿各种仪式。“正班,列于阁门之外,纠离班,语不肃者”。
3)察院监察御史的督察范围非常广泛。巡按各地。监察御史虽只八品小官,但手握天宪,气魄很大,“御史出使,不能动摇山岳,震摄州县,为不任职”!
另外,除三公也有这种权利、职责外,散骑常侍、谏议大夫和补阙、拾遗也是专门的谏官。以“犯颜强谏”著称的魏徵,就做过谏议大夫。并形成了“谏官随宰相入阁议事的制度”。
唐代官制及其渊源
每一个皇朝均有皇室及政府之分。皇室以皇帝为代表,而丞相则是政府的第一把手。丞和相都是副的意思,所以丞相也是一个副官,在先秦时代他实际上是王或诸侯等贵族的副官。在内管家称宰,在外理事称相。秦统一天下以后,所有的贵族都倒台了,只剩下一家贵族,那就是皇族,所以他们家中的丞相就变成既要管理国家,又得管理皇帝的家事。这就是丞相的由来。
唐代宰相采取的是委员制而异于两汉的领袖制。共有三个衙门:中书、门下、尚书,此三个部门的职能外加御史台才等于汉代丞相的职权。可见唐代丞相的分权。
1、中书省----发令。这些命令唐代叫做“敕”,虽以皇帝的名义发出,却不由皇帝拟定,而由中书省拟订。其程序如下:由中书舍人草拟圣旨多份,称“五花判事”,再由中书令(中书省长官)或中书侍郎(中书省副官)选出一份并稍加润饰,成为正式诏书,接着由皇帝画一敕字成为皇帝的命令,最后下达门下省。
2、门下省----复核。由中书省发出的皇帝命令,至此须经过复核。若复核不通过则由给事中(有封驳权的官)批注送还中书省,称“涂归”,意思是要求中书省重拟。若复核通过,还需侍中(门下省长官)或门下侍郎(门下省副官)签名,诏书才正式生效,然后下达尚书省执行。若由皇帝直接发出命令,而没有中书、门下的印章,在唐代这被认为是违法的。
3、尚书省----执行。尚书省长官叫尚书令,李世民在做皇帝前曾任此职,所以其后朝臣无人敢再当尚书令,常虚悬其缺。尚书省实权遂在其副官,称左、右仆射者。左仆射管吏、户、礼三部,右仆射掌兵、刑、工三部。每部下有四司,共二十四司。
政事堂----由于一道诏书要经过中书、门下两省才正式生效,为了方便就在讨论重大事件时,由中书、门下两省长官召开联席会议,会议所在称“政事堂”。若一人身兼左右仆射,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有权进入政事堂议事(由于尚书省的长官是虚设的)。但在开元以后,仆射就不能进入政事堂议事了,尚书省变成一个纯粹的执行机关。因此在唐代中书、门下的长官才是真丞相。
再介绍一下御史台。它分为左、右御史,左御史监察中央政府官员,主要是尚书省六部官员,而中书、门下省不在监察之列;右御史检查各地方官员,全国分十道,每道一个,称“观察使”。这“观察使”本是中央的监察官,在各道巡查,后来就变成常驻地方的中央官了,无形中成为地方的最高长官。假使他的任务是巡视边疆,在边防重地停驻下来,中央又赋予他全部权力以应付地方事宜,这即成为“节度使”。节是当时一种全权的印信,有了它就可以调度一切,故称“节度使”。由于其权力极大,所以逐渐演变成“藩镇”。
唐代分九品官,一、二品官处以元老,不实际负责政治事务,即“三公”等衔。以上所述的“三省六部一台”的第一把手都为三品官。
除“三省六部一台”外的官职,多为闲职。这里说一说“九寺”。来源于秦汉时期的九卿。地位在六部之下。其正、副长官为卿、少卿。
1、太常寺----“常”,本作“尝”,取以食物供奉祖先,让其时时尝新之意,故太常寺管皇帝理祭祀之事;
2、光禄寺----其来源为汉代光禄勋,“勋”通“阍”,是皇家的门口,故光禄寺掌管宫门警卫;
3、卫尉寺----汉本是皇家卫队,至唐变为仅管皇帝依仗帐幕等;
4、宗正寺----掌管皇帝的宗族之事;
5、太仆寺----仆,是赶车人的意思,故太仆寺掌管皇帝的舆马;
6、大理寺----源于汉代廷尉,为中央审判机关;
7、鸿胪寺----胪,是传呼之义,源于汉代之大鸿胪,掌管皇帝的待人接物,等于皇帝私人的外交部;
8、司农寺----源于汉代大司农,管政府经济的机构,天下田赋收入名义上均归司农寺管理,而入国库;
9、少府寺----也是管经济的机构,但是是管山泽盐矿等税的,这部分收入纳入皇帝私人钱库中去。
二  宋朝官场体制:
通直郎:随奉太子的侍从官  
承信郎:武职官最后一阶,宋武职共有52阶。  
成忠郎:武职官第48阶,充左班殿前侍卫官。  
秉义郎:武职官第45阶  
武翼郎:武职官第41阶  
宣抚使:负责督察军事的重任,职位高于安抚使。  
节级:弓手班头,统制弓手,听命于县尉。  
巡检:掌训治甲兵巡逻州邑、擒捕盗贼事务,属于较高一级官职。  
通判:由朝廷中央直接派遣,有权和知州(知府)共同处理事务,并监督行动。  
士曹参军:州府六曹之一,掌婚姻、田土、斗殴等诉讼案。  
司录参军:书写六曹公文的专职官员。  
局务官:掌监造盐、铁等业的官员。  
主簿:掌出纳官物、销注簿籍等事的县级官员,官阶次于县丞。  
县尉:掌管训练兵丁、防奸禁暴、查缉走私等治安事务的县级官员。  
兵曹:六曹之一,置参军一人掌兵事、缉捕等事。  
兵马都监:马步军统制官。  
都监:有两种,一种是路分都监,掌本路禁军的屯戍、训练和边防事。另一种是州府都监,掌本城军队的屯戍、训练、器甲、差使等事。  
监当官:州府所设掌管征收茶、盐、酒税事务的官员。  
典级:掌礼仪制度的官员。  
胥吏:办理文书的小吏。  
都统制:属于御营使,为监护诸军将领协同作战的军事长官。  
同都统制:官职相当于副都统制。  
御营使:统管全国军事。  
保义郎:右班殿前侍卫官。  
团练使:州府一级的常设武官,从五品。  
钤辖:重要州、郡或路屯禁兵统制官。有路分钤辖、州钤辖。  
武经郎:又称西京左藏库副使,即西京(洛阳)供备库副职武官  
朝奉郎:又称左、右司谏,即谏议官,位次于谏议大夫下。  
宣谕使、抚谕使:中央派往各地巡察民情,处理冤狱,措置营田的监时性官员,即所谓“钦差大臣”。  
忠训郎:又叫“左侍禁”即内宫侍卫官。  
镇抚使:由中央委派负责一个地区或几个州府军事防务的临时设官。负责辖区军事防务兼理民政、财政等事务。  
宜文字:简称“机宜”如同秘书或机要秘书。  
龙图阁学士:皇帝侍从的荣衔,掌管御书、御制文集、典籍、属籍、世谱等事。  
提举:原意管理,主管专门事务,提举宫观,为安置罢退的大臣而设,光领俸禄不管事。  
枢密使:掌全国军机、边备、征战等事的最高军事长官。  
大理评事签书判官:掌管刑狱的京官。  
参政知事:宰相的辅助,通称“使相”。  
起居舍人:又称右使,皇帝的近臣,负责记载皇帝的言行。  
中书舍人:地位比起居舍人高,掌管起草诏书。  
翰林学士:皇帝最亲近的顾门兼秘书,权力极大,有“内相”之称,往往是“将相之储”。
 三  元朝官场体制:
一、中央机构 
元朝的中央一级机构,主要由中书省(总政务)、枢密院(秉兵柄)和御史台(司黜陟)组成。中书省下分左三部(吏部、户部和礼部);右三部(兵部、刑部和工部)。 
中书省始立于窝阔台三年(1231年),中统元年(1260年)三月,忽必烈在开平即位,第二年四月复立中书省;七月,又立燕京行中书省。大约在中统三年前后,燕京行中书省合并于中书省。 
据元朝的定制:中书省最高长官为中书令,由皇太子担任;又设右丞相、左丞相各一员;平章政事四员;右、左丞各一员;参知政事二员。蒙古之俗尚右,故以右丞相、右丞居上。自中书令至参政知事均为宰执。中书省领左、右三部,各设尚书三员、侍郎二员。 
至元三年(1266年)设制国用使司,总理全国财政,以后一度成为与省、台、院并立的最重要的国务机构之一。七年,罢制国用使司,立尚书省,统六部,并改天下行中书省为行尚书省。中书省建置虽仍被保留,但实际上由尚书省总领国政。 
至元九年(1272年),撤掉尚书省,归并于中书省内。此外,又相继设置了下列机构: 
翰林兼国史院,掌制诰文字,纂修国史。 
大劝农司,掌农桑、水利。 
集贤院,掌提调学制和道教事务。 
太史院,掌天文历数。 
将作院,掌工艺。 
通政院,掌驿传。 
宣政院,主持全国释教及吐蕃地区军、民之政。 
大宗正府,主持诸王、驸马、投下蒙古、色目人的刑名等公事,时而兼管汉人刑狱,是治天下刑政的札鲁忽赤(断事官)官署。 
崇福司,管理也里可温(元朝人对基督教徒和教士的通称)的宗教事务。 
回回司天监,掌回回历法。 
蒙古翰林院及其所属蒙古国子监,掌蒙古文字。 
经正监,管理皇室和贵族的营盘纳钵、标拨投下草地并治理有关词讼。 
管领本位下怯怜口随路诸色民匠打捕鹰房都总管府,掌为中宫从事织染、杂造等。 
中尚监,掌成吉思汗大斡耳朵位下怯怜口诸务及内府供亿。 
会秋寺,掌武宗五斡尔朵(行宫)户、钱粮、营缮诸寺,等等。 
二、地方机构 
元朝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在忽必烈即位之初,为十路宣抚司,同时以都省官"行某处省事"系衔,派到各地署事,行使中书省的权力。行省逐渐由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定型为常设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除"腹里"(河北、山东、山西)直隶于中书省和吐蕃由宣政院辖理以外,所置有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云南、甘肃、江浙、江西、湖广等行省。在距离省治较偏远的地区,分道设宣慰司,处理当地军民事务。负责民政的官员属中书省管辖,负责军务的官员属枢密院管辖。边陲民族地区的宣抚、安抚、招讨等司,多参用当地土官任职。 
行省之职守,"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元史》卷91《百官志》七)。每省置丞相一员(例不常设)、平章二员,品秩比中书省低一等;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品秩与都省官相同。各省的政务需要通过中书省进行协调统一或向皇帝报告。行省与都省之间具有某种程度的从属关系。 
中书省和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路、府、州、县。路设总管府,有达鲁花赤、总管,是为长官;有同知、治中、判官、推官,是为正官;还有总领六曹、职掌案牍的首领官(经历、知事、照磨)。府设有达鲁花赤、知府或府尹,同知、判官、推官,知事等官职。有的府隶属于诸路,有的直隶于行省;有的统领州县,有的则不统州县。州有达鲁花赤、州尹或知州,以及同知、判官等官。有些州直隶于路或行省,有的州不统县。县有达鲁花赤、县尹等官。有些县直隶于路或府。边远地区还有"军"的建制,品秩及设官置吏皆如下州。路治所在的都市,设一个或几个录事司(大都、上都设警巡院),管理市镇居民。司内置达鲁花赤、录事、录判等官员。 
各级行政官员的任命权都掌握在中央,投下的州县,其达鲁花赤一职,由领有该地的诸王、贵戚或勋臣任命。 
御史台在地方上也有相应的分设机构,即监临东南诸省的江南道行御史台(简称南台)和陕、甘、滇、蜀地区的陕西诸道行御史台(简称西台)。南台和西台品秩与中央御史台(内台)相同。内台、南台和西台以下各设若干道肃政廉访司。 
为了征伐或镇抚的需要,枢密院有时也在有关地区设置行枢密院(简称行院)。 
三、基层行政设施 
元代社会的基层行政设施,是通过社制和坊里制的推行而确立起来的。社制又称村疃制度,是元朝在农村的蒙、汉地主统治机构的基层组织。元朝,在县一级下面设立两套行政组织(与驻防军相结合):城关的坊里制;农村的村社制。坊里制于城内分若干片,名曰隅(如东西隅、西南隅、东北隅、西北隅)。隅下设坊,置坊官、坊司。坊下设里或社,置里正、社长;有的设巷而不设里,置巷长。村社制则于县下设乡,置乡长;有的设里正而不设乡长。乡之下设都,置主首。主道名额是:上等都四名,中等都三名,下等都二名,均视户数多寡而定。都之下设村社。社的户数,率以五十家为准,除驻防蒙古军、探马赤军外,蒙古军由各自千户的士兵编成。探马赤军从各千户、百户和部落中拣选士兵,组成精锐部队,在野战和攻打城堡时充当先锋,战事结束后驻扎镇戍于被征服地区。户数超过五十家者,待增至一百家,添设一社长。不满五十家,则与附近村落相并为一社。地远人稀处,难以相并的虽不满五十家,准自立一社。亦允许三村、五村合并为一社,其社长由适中之村,择一人担任。社长的职责在于劝督本社农民"务勤农业,不致堕废"。严禁社长率领社众"非理动作聚集",社长应监督农民聚众集会,有不服从社长劝告者,"从本处官司就便究治"。坊里制和村社制在实行的过程中逐渐合二为一。 
元朝官职 
诸路万户府: 
上万户府,管军七千之上。达鲁花赤一员,万户一员,俱正三品,虎符;副万户一员,从三品,虎符。 
中万户府,管军五千之上。达鲁花赤一员,万户一员,俱从三品,虎符;副万户一员,正四品,金牌。 
下万户府,管军三千之上。达鲁花赤一员,万户一员,俱从三品,虎符;副万户一员,从四品,金牌。其官皆世袭, 
有功则升之。每府设经历一员,从七品;知事一员,从八品;提控案牍一员。 
镇抚司,镇抚二员,蒙古、汉人参用。上万户府正五品,中万户府从五品,俱金牌;下万户府正六品,银牌。 
上千户所,管军七百之上。达鲁花赤一员,千户一员,俱从四品,金牌;副千户一员,正五品,金牌。 
中千户所,管军五百之上。达鲁花赤一员,千户一员,俱正五品,金牌;副千户一员,从五品,金牌。 
下千户所,管军三百之上。达鲁花赤一员,千户一员,俱从五品,金牌;副千户一员,正六品,银牌。 
弹压二员,蒙古、汉人参用。上千户所从八品,中下二所正九从九品内铨注。 
上百户所,百户二员,蒙古一员,汉人一员,俱从六品,银牌。 
下百户所,百户一员,从七品,银牌。 
儒学提举司,秩从五品。各处行省所署之地,皆置一司,统诸路、府、州、县学校祭祀教养钱粮之事,及考校呈进著述文字。每司提举一员,从五品;副提举一员,从七品;吏目一人,司吏二人。 
蒙古提举学校官,秩从五品。提举一员,从五品;同提举一员,从七品。至元十八年置。惟江浙、湖广、江西三省有之,余省不置。 
官医提举司,秩从六品,提举一员,同提举一员,副提举一员,掌医户差役词讼。至元二十五年置。河南、江浙、江西、湖广、陕西五省各立一司,余省并无。 
两淮都转运盐使司,秩正三品。国初,两淮内附,以提举马里范章专掌盐课之事。至元十四年,始置司于扬州。使二员,正三品;同知二员,正四品;副使一员,正五品;运判二员,正六品;经历一员,从七品;知事一员,从八品;照磨一员,从九品。三十年,悉罢所辖盐司,以其属置场官。大德四年,复置批验所于真州、采石等处。 
盐场二十九所,每场司令一员,从七品;司丞一员,从八品;管勾一员,从九品。办盐各有差。 
吕四场,余东场,余中场,余西场,西亭场,金沙场,石塂  场,掘港场,丰利场,马塘场,拼茶场,角斜场,富安场,安丰场,梁垛场,东台场,河垛场,丁溪场,小海场,草堰场,白驹场,刘庄场,五佑场,新兴场,庙湾场,莞渎场,板浦场,临洪场,徐渎浦场。 
批验所,每所提领一员,正七品;大使一员,正八品;副使一员,正九品。掌批验盐引。 
两浙都转运盐使司,秩正三品,使二员,同知二员,运判二员,经历、知事各一员,照磨一员。至元十四年,置司杭州。大德三年,定其产盐之地,立场有差,仍于杭州、嘉兴、绍兴、温、台等处,设检校四所,专验盐袋,毋过常度。 
盐场三十四所,每所司令一员,从七品;司丞一员,从八品;管勾一员,从九品。 
仁和场,许村场,西路场,下沙场,青村场,表部场,浦东场,横浦场,芦沥场,海沙场,鲍郎场,西兴场,钱清场,三江场,曹娥场,石堰场,鸣鹤场,清泉场,长山场,穿山场,岱山场,玉泉场,芦花场,大嵩场,昌国场,永嘉场,双穗场,天富南监,长林场,黄岩场,杜渎场,天富北监,长亭场,龙头场。 
福建等处都转运盐使司,秩正三品,使二员,同知二员,运判二员,经历、知事各一员,照磨一员。至元十四年,始置市舶司,领煎盐征课之事。二十四年,改立盐运司。二十九年罢,立提举司。大德四年,复为运司。九年复罢,并入元帅府兼掌之。十年,复立都提举司。至大四年,复升运司,径隶行省。凡置盐场七所: 
盐场七所,每所司令一员,从七品;司丞一员,从八品;管勾一员,从九品。 
二、海口场,牛田场,上里场,惠安场,浔美场,浯洲场,氵丙洲场。 
广东盐课提举司。至元十三年,始从广州煎办盐课。十六年,隶江西盐铁茶都转运司。二十二年,并入宣慰司。二十三年,置市舶提举司。大德四年,改广东盐课提举司。提举一员,从五品;同提举一员,从六品;副提举一员,从七品。其属附见: 
盐场十三所,每所司令一员,从七品;司丞一员,从八品;管勾一员,从九品。 
靖康场,归德场,东莞场,黄田场,香山场,矬峒场,双恩场,咸水场,淡水场,石桥场,隆井场,招收场,小江场。 
四川茶盐转运司。成都盐井九十五处,散在诸郡山中。至元二年,置兴元四川转运司,专掌煎熬办课之事。八年罢之。十六年,复立转运司。十八年,并入四道宣慰司。十九年,复立陕西四川转运司,通辖诸课程事。二十二年,置四川茶盐运司,秩从三品,使一员,同知、副使、运判各一员,经历、知事、照磨各一员。 
盐场一十二所,每所司令一员,从七品;司丞一员,从八品;管勾一员,从九品。 
简盐场,隆盐场,绵盐场,潼川场,遂实场,顺庆场,保宁场,嘉定场,长宁场,绍庆场,云安场,大宁场。    
广海盐课提举司,至元三十一年置,专职盐课,秩正四品。都提举二员,从四品;同提举二员,从五品;副提举二员,从六品;知事一员,提控案牍一员。 
市舶提举司。至元二十三年,立盐课市舶提举司,隶广东宣慰司。三十年,立海南博易提举司。至大四年罢之,禁下番船只。延佑元年,弛其禁,改立泉州、广东、庆元三市舶提举司。每司提举二员,从五品;同提举二员,从六品;副提举二员,从七品;知事一员。 
海道运粮万户府,至元二十年置,秩正三品,掌每岁海道运粮供给大都。达鲁花赤一员,万户一员,并正三品;副万户四员,从三品;经历一员,从七品;知事一员,从八品;照磨一员,从九品;镇抚二员,正五品。其属附见: 
海运千户所,秩正五品。达鲁花一员,千户二员,并正五品;副千户三员,从五品。若温台,若庆元绍兴,若杭州嘉兴,若昆山崇明、常熟江阴等处,凡五所,而平江又有海运香莎糯米千户所。 
诸路总管府,至元初置。二十年,定十万户之上者为上路,十万户之下者为下路,当冲要者,虽不及十万户亦为上路。上路秩正三品,达鲁花赤一员,总管一员,并正三品,兼管劝农事,江北则兼诸军奥鲁,同知、治中、判官各一员。下路秩从三品,不置治中员,而同知如治中之秩,余悉同上。至元二十三年,置推官二员,专治刑狱,下路一员。经历一员,知事一员或二员,照磨兼承发架阁一员,司吏无定制,随事繁简以为多寡之额;译史、通事各一人。其属附见: 
儒学教授一员,秩九品。诸路各设一员,及学正一员、学录一员。其散府、上中州,亦设教授一员,下州设学正一员。 
蒙古教授一员,正九品。 
医学教授一员。 
阴阳教授一员。 
司狱司,司狱一员,丞一员。 
平准行用库,提领、大使、副使各一员。 
织染局,局使一员,副使一员。 
杂造局,大使一员,副使一员。 
府仓,大使一员,副使一员。 
惠民药局,提领一员。 
税务,提领一员,大使、副使各一员。 
录事司,秩正八品。凡路府所治,置一司,以掌城中户民之事。中统二年,诏验民户,定为员数。二千户以上,设录事、司候、判官各一员;二千户以下,省判官不置。至元二十年,置达鲁花赤一员,省司候,以判官兼捕盗之事,典史一员。若城市民少,则不置司,归之倚郭县。在两京,则为警巡院。独杭州置四司,后省为左、右两司。 
散府,秩正四品,达鲁花赤一员,知府或府尹一员,领劝农奥鲁与路同;同知一员,判官一员,推官一员,知事一员,提控案牍一员。所在有隶诸路及宣慰司、行省者,有直隶省部者,有统州县者,有不统县者,其制各有差等。 
诸州。中统五年,并立州县,未有等差。至元三年,定一万五千户之上者为上州,六千户之上者为中州,六千户之下者为下州。江南既平,二十年,又定其地五万户之上者为上州,三万户之上者为中州,不及三万户者为下州。于是升县为州者四十有四。县户虽多,附路府者不改。上州:达鲁花赤、州尹秩从四品,同知秩正六品,判官秩正七品。中州:达鲁花赤、知州并正五品,同知从六品,判官从七品。下州:达鲁花赤、知州并从五品,同知正七品,判官正八品,兼捕盗之事。参佐官:上州,知事、提控案牍各一员;中州,吏目、提控案牍各一员;下州,吏目一员或二员。 
诸县。至元三年,合并江北州县。六千户之上者为上县,二千户之上者为中县,不及二千户者为下县。二十年,又定江淮以南,三万户之上者为上县,一万户之上者为中县,一万户之下者为下县。上县,秩从六品,达鲁花赤一员,尹一员,丞一员,簿一员,尉一员,典史二员。中县,秩正七品,不置丞,余悉如上县之制。下县,秩从七品,置官如中县,民少事简之地,则以簿兼尉。后又别置尉,尉主捕盗之事,别有印。典史一员。巡检司,秩九品,巡检一员。 
诸军,唯边远之地有之,各统属县,其秩如下州,其设官置吏亦如之。 
诸蛮夷长官司。西南夷诸溪洞各置长官司,秩如下州,达鲁花赤、长官、副长官,参用其土人为之。 
各处脱脱禾孙,掌辨使臣奸伪。正一员,从五品;副一员,正七品。 
勋一十阶: 
上柱国正一品  轻车都尉从三品 
柱国从一品   上骑都尉正四品 
上护军正二品   骑都尉从四品 
护军从二品    骁骑尉正五品 
上轻车都尉正三品 飞骑尉从五品 
爵八等: 
王正一品          郡侯从三品 
郡王从一品         郡伯正四品 
国公正二品         郡伯从四品 
郡公从二品         县子正五品 
郡侯正三品         县男从五品 
右勋爵,若上柱国、郡王、国公,时有除拜者,余则止于封赠用之。 
文散官四十二: 
开府仪同三司   中宪大夫 
仪同三司     中顺大夫以上正四品 
特进       朝请大夫 
崇进       朝散大夫 
金紫光禄大夫   朝列大夫以上从四品 
银青荣禄大夫以上俱正一品  奉政大夫 
光禄大夫     奉议大夫以上正五品 
荣禄大夫以上从一品     奉直大夫 
资德大夫     奉训大夫以上从五品 
资政大夫          承德郎 
资善大夫以上正二品     承直郎以上正六品 
正奉大夫          儒林郎 
通奉大夫          承务郎以上从六品 
中奉大夫以上从二品     文林郎 
正议大夫          承事郎以上正七品 
通议大夫          征事郎 
嘉议大夫以上正三品     从事郎以上从七品 
太中大夫          登仕郎 
中大夫           将仕郎以上正八品 
亚中大夫以上从三品,旧为少中,延佑改亚中。  登仕佐郎 
中议大夫       将仕佐郎以上从八品 
右文散官四十二阶,由一品至五品为宣授,六品至九品为敕授。敕授则中书署牒,宣授则以制命之。一品至五品者服紫,六品至七品者服绯,八品至九品者服绿,武官以下皆如之。其官常对品,惟九品无散官,则但举其职而已, 
武散官三十四阶: 
龙虎卫上将军     宣武将军以上从四品 
金吾卫上将军        武节将军 
骠骑卫上将军以上正二品 武德将军以上正五品 
奉国上将军         武义将军 
辅国上将军       武略将军以上从五品 
镇国上将军以上从二品    承信校尉 
昭武大将军       昭信校尉以上正六品 
昭勇大将军         忠武校尉 
昭毅大将军以上正三品  忠显校尉以上从六品 
安远大将军         忠勇校尉 
定远大将军       忠翊校尉以上正七品 
怀远大将军以上从三品    修武校尉 
广威将军        敦武校尉以上从七品 
宣威将军          保义校尉 
明威将军以上正四品   进义校尉以上正八品 
信武将军          保义副尉 
显武将军        进义副尉以上从八品 
右武散官三十四阶,自龙虎卫上将军至进义副尉,由正二品至从八品,其除授具前。 
内侍散官一十四: 
中散大夫正二品       通御郎从五品 
中引大夫从二品       侍直郎正六品 
中御大夫正三品       内直郎从六品 
侍中大夫从三品       司谒郎正七品 
中卫大夫正四品       司阍郎从七品 
中涓大夫从四品       司奉郎正八品 
通侍郎正五品        司引郎从八品 
右内侍品秩一十四阶,自中散至司引,由正二品至从八品,其除授具前。 
司天散官一十四: 
钦象大夫从三品       候仪郎从六品 
明时大夫          司正郎正七品 
颁朔大夫以上正四品     平秩郎从七品 
保章大夫从四品       正纪郎 
司玄大夫正五品       挈壶郎以上正八品 
授时郎从五品        司历郎 
灵台郎正六品        司辰郎以上从八品 
右司天品秩一十四阶,自钦象至司辰,由从三品至从八品,其除授具前。 
太医散官一十五: 
保宜大夫          成和郎从六品 
保康大夫以上从三品     成全郎正七品 
保安大夫          医正郎从七品 
保和大夫以上正四品     医效郎 
保顺大夫从四品       医候郎以上正八品 
保冲大夫正五品       医痊郎 
保全郎从五品        医愈郎以上从八品 
成安郎正六品 
右太医品秩一十五阶,自保宜至医愈,亦由从三品至从八品,其除授具前。 
教坊司散官十五: 
云韶大夫        司乐郎从六品 
仙韶大夫以上从三品   协乐郎正七品 
长宁大夫        和乐郎从七品 
德和大夫以上正四品   司音郎 
协律大夫从四品     司律郎以上正八品 
嘉成大夫正五品     和声郎 
纯和郎从五品      和节郎以上从八品 
调音郎正六品 
右教坊品秩一十五阶,自云韶至和节,由从三品至从八品,其除授具前。
四  明朝官场体制
明朝官职设置按品级,官大小要办其品,自正一品至从九品,共分18个等级。 
明朝(中央) 
1、三公、三孤: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 
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从一品) 
三公(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三孤(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 
原是指天子或太子左右最亲近的人。 
“师”是传授其知识的,“傅”是监督其行动的,“保”是照管其身体的,即分别是负责君主智育、德育、体育的人。 
太子的师傅均以别的官衔任命,为明朝中央最高级官职;三公为正一品,三孤为从一品,两者位尊权重,但是一种虚职,是皇帝对大臣的加官和赠官的官衔!用来表明受官者的功绩与崇高身份,没有实际管辖范围。 
明初,中书省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于洪武二十八年(1093)撤销中书省,丞相制度被废除,殿阁大学士,明代,设大学士若干人,替皇帝批答奏章,商承政务,官阶五品。如果兼任尚书、侍郎,则可以加官到一品,成为事实上的宰相,俗称“阁老”。 
原中书省所辖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吏部:负责官吏的管理,考核,升迁等,户部:有十三个司,分别管理各地的收支与报销,礼部:主管国家凶吉大典,教育与考试,招待外宾,宴劳功臣等,兵部:管理天下军政(军令由五军都督府管理),刑部:管理天下刑名,工部:管理建筑、后勤、水利、制造等)直接对皇帝负责, 
六部尚书实际上成为朝廷的最高的行政长官,尚书为各部正官,侍郎为六部中各部的副官。 
六部各设尚书一人,直接对皇帝负责,尚书之下有左右侍郎(副部长)、郎中(司长)、主事等。 
[吏部尚书]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选,是吏部的最高长官。明代是正二品,通常称为天官、冢宰、太宰。 
[户部尚书]户部的最高长官,主管全国的财政监督、民政事务。正二品官 
户部侍郎]户部的副长官,为从二品 
[礼部尚书]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宴餐、贡举的大臣,正二品 
[礼部侍郎]礼部副长官,从二品, 
[刑部尚书]掌管全国司法和刑狱的大臣,为正二品, 
[刑部侍朗]刑部副长官,从二品, 
[兵部尚书]统管全国军事行政长官,正二品。 
[工部尚书]掌管全国水土工和的大臣,正二品,。 
[工部侍郎]工部副长官,从二品。 
[郎中]在六部中仅次于侍郎的官,是部内各司的主官,正五品。 
[员外]“员外”是定额以外添派的人,为五品。 
3、督察院: 
直属于皇帝的监察部门 
下设左右督御史(正二品)、左右副督御史(正三品)、左右佥督御史(正四品) 
都察院是明朝中央的司法行政监察机构,明朝部,院同治,院、部权并重,院长官都御史与尚书平级,为正二品。 
再往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分管每个省的检查工作(当时中国分十三个省)十三道监察御史与直 
属于皇帝的六科给事中统称"科道"属于言官范畴。 
[监察御史]监察御史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明代为正七品。 
[给事中]朝廷中经手章奏,稽察六部百司的官,正五品。 
4、六科: 
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设督给事中(正七品)、左右给事中与给事中(从七品)。 
给事中品级虽低,权利很大,皇帝交给各个衙门办理的工作由六科每五天注销一次,如果有脱拉 
或者办事不力的,六科可以向皇帝报告。六科还可以参与官员的选拔,皇帝御前会议,审理有罪 
的官员。最为重要的是六科有封还皇帝敕书的权利,皇帝的旨意如果六科认为不妥可以封还,不予执行。 
5、五寺: 
五寺是五衙门的简称,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 
大理寺:相当于今天的法院,是全国最高上诉机关。与督察院、刑部构成了三法司, 
[大理寺卿]全国三大司法长官之一,正三品。掌握全国刑狱的最高长官。 
太常寺:主管祭祀 
[太常寺卿]掌管宗庙祭祀之事的长官,正三品。 
[太常寺少卿]太常寺副长官,正四品。 
[太常博士]太常寺掌管祭祀之事的官员,正七品。 
光禄寺:主管宴享 
太仆寺(兵部在地方设立的牧养军马机构)卿2人。 
太仆寺卿,太仆寺长官,主管传达王命、侍从皇帝出入、车马等职事,正三品。 
太仆寺少卿,太仆寺副长官,正四品。 
鸿胪寺:“胪”是传的意思,“鸿胪”是大传颂的意思。管招待外宾 
[鸿胪寺卿]唐代鸿胪寺卿既管朝廷的侍客,又管司仪,明代专管朝廷的朝会仪节,正四品。 
[鸿胪寺少卿]鸿胪寺卿的副职,正五品。 
6、詹士府: 
詹士府是负责辅助太子的机构设正三品詹士一人,正四品少詹士一人,正六品府丞一人 
詹士府设左右春坊,司经局,主簿厅 
7、太医院: 
太医院是管理宫廷及贵族诊断,制药的,设正五品院使一人,正六品院判二人,正八品御医四 人,从九品吏目若干人。 
8、翰林院: 
相当于现在国立大学,干部学院等的综合, 
翰林院的首长称为翰林学士(正五品), 
侍读学士两人,侍讲学士两人(从五品), 
侍读、侍讲各两人(正六品), 
修撰(从六品)考中状元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 
编修(正七品)榜眼、探花考中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 
[国子监祭酒]公卿、大夫的子弟称作“国子”,“国子监供祭酒”即国子太学的主官,从四品。 
[国子监丞]唐代之后国子监丞为国子监丞国子监内部事务官。明清时期监丞职能是学监的性质,正七品官。 
[国子监博士]唐代之后,在国子监中分管教学的官员称作国子监博士及助教。 
(地方)布政司,府,州,县。 
承宣布政使司为明地方(省)最高行政长官,布政使 一省之民事财务总管,明朝全国设有13个布政使司 
[左右参政、左右参议]明代布政使的下属官员。布政使掌管一省的政务,参政、参议分守各道,并分管粮储、屯田、军务、驿传、水利、抚名等事,一般是正四品。 
府: 明朝全国设159府,府按纳税粮分三等:纳粮20万以上为上府,20万以下十万以上为中府,十万以下为下府,无粮的叫地府, 府的长官称知府,其官正四品,明除首都、陪都所在地府长官仍称尹外,一般都称知府。 
[知府]宋代知府职略高于知州。清代知府为从四品。 
[同知]府的副职称为同知,如一府的主官称为知府,而府的佐官称为同知。明清时期,各府同知为正五品。 
州:明代的州有两级别:直隶州和散州。直隶州属省,级别与府相同;散州隶属府,同县级。 
[州牧]唐宋京畿的地方长官称州牧,正六品官。明代知州已降为与县略相等到的地方长官,但文字上仍尊称为州牧,与知县并称牧令,正七品。 
[知州]州的长官,一般是六品或五品。 
知州属官有同知、通判,分别掌财政、刑法、治安等。 
[通判]北宋初年设通判之时,职权几乎与知州相同,名为佐官,实际上是与知州共同负责,甚至还是知州、知府的监视者。到了南宋,知州职位较轻,通判职位就更轻了。明代知府以下设通判,定为六品官,实际上同知没有区别。 
县:助手有县丞、主簿。县丞协助知县管理县政,主簿管全县粮税、户籍。水浒中宋江上山前好像就是县丞一职。 
[知县]县的最高长官。明代知县为正七品 
[主簿]主簿是主管文书的意思。中央卿寺中的主簿是正规的军事官,唐代列为从七品,其他官署的主簿为八、九品,县主簿为九品。 
五  清朝官场体制:
大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正一品: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   
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武职外官:副将   
正三品: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   
骁骑参领、王府长史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从三品: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正四品: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   
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   
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从四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   
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   
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   
四品典仪、二等护卫   
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   
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   
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   
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官、分管佐领   
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从五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   
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   
文职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   
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   
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   
三等护卫   
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   
副千户   
正六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   
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   
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   
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   
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   
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   
骁骑校、委署步军校   
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   
长官使、长官、百户   
从六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   
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   
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   
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   
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正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   
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   
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   
鸿胪寺满洲鸣赞   
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   
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   
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   
从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   
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   
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   
京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   
土州判   
武职京官:七品典仪   
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   
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   
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   
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   
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   
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外委千总   
从八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   
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   
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   
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武职外官:无   
正九品:   
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   
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   
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   
武职外官:外委把总   
从九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   
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   
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   
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   
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


六  当今社会官场体制:

一 国家级正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党委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国务院总理、全国政协主席、国家主席(如果是专职的话,以前杨尚昆曾当过专职主席)
二 国家级副职:政治局常委、委员、候补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务院副总理、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副主席(如果是专职的话,荣毅仁曾当过专职副主席)、国务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检察院检察长
三、省部级正职:
1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各部、委、办、局的正职,国务院各部、委、办、局的正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各专门委员会、办办公室正职,全国政协各专门委员会办公室的正职;
2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党委、人大常委会、人民政府、政协的正职;
3 国务院副秘书长、国家发改委、国家经贸委的党组副书记,常务副主任;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最高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检察长;
四  省部级副职:
1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各部、委、办、局的副职,国务院各部、委、办、局的副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各专门委员会、办办公室的副职,全国政协各专门委员会、办公室的副职;
2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党委、人大常委会、人民政府、政协的副职;
3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党委常委、人民政府省长(自治区为主席)助理;
4 副省级城市的党委、人大常委会、人民政府、政协的正职;
5 副省级高校的党委书记、校长,如北大、清华、南大等31所;
6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高级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7 外交部驻重要国家的大使(如美国)
8 国务院二级局的正职(气象、海洋、盐业等)
五  厅局级正职:
1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各部、委、办、局下属各局、厅、办的正职,国务院各部、委、办、局下属各部、司、厅、办、局的正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各专门委员会、办公室下属各司、厅、局、办的正职,全国政协各专门委员会、办公室下属各司、厅、局、办的正职(注:巡视员本身就是正职退居二线的过渡,无须专门说明);
2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部、委、办、厅、局的正职;
3 省辖市(地区、自治州)的党委、人大常委会、人民政府、政协的正职; 
4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高级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人民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检察长;
5 副省级城市的党委、人大常委会、人民政府、政协的副职(党委是常委即可);
6 省属高校的党委书记、校长;
7 外交部驻比较重要国家的大使、重要国家的副大使、总领事;
8 国务院二级局的副职(气象、海洋、盐业等)
六  厅局级副职
1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各部、委、办、局下属各局、厅、办的副职,国务院各部、委、办、局下属各部、司、厅、办、局的副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各专门委员会、办公室下属各司、厅、局、办的副职,全国政协各专门委员会、办公室下属各司、厅、局、办的副职(注:助理巡视员本身就是副职退居二线的过渡,无须专门说明);
2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部、委、办、厅、局的副职;
3 省辖市(地区、自治州)的党委、人大常委会、人民政府、政协的副职; 
4 省属高校的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5 外交部驻一般国家的大使、比较重要国家的副大使、总领事;
6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二级局(监狱管理、煤炭、海洋等)
7 非领导职务层次在厅局级以下设置。
综合管理类的非领导职务分为:巡视员、副巡视员、调研员、副调研员、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科员、办事员
七  处级正职
1 厅局级单位下属的部、委、办、局、处的正职(哪些是厅局级单位,按照上面写的查找);
2 市(县级)、县、区的党委、人大常委会、人民政府、政协的正职;
3 其它享受处级待遇的,不胜枚举(教授、总工、经济师、高工、研究员…...)
八  县处级副职
1 厅局级单位下属的部、委、办、局、处的副职、
2 市(县级)、县、区的党委、人大常委会、人民政府、政协的副职(党委是常委即可);
3 其它享受副处级待遇的,不胜枚举(副教授、总工、经济师、高工、副研究员…...)
以上要注意同地区,同县市的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的行政级别有时和市委书记一样,有时低半级。
九  科级正职:
1 处级单位下属的部、委、办、局、科的正职(哪些是处级单位,按照上面写的查找)
2 镇、乡、办事处的党委、人大常委会、人民政府、政协的正职、主任科员
3 其它一大把,不胜枚举。。。
十  科级副职:
1 处级单位下属的部、委、办、局、科的副职(如××县文化局副局长)
2 镇、乡的党委、人大常委会、人民政府、政协的正职(城市设置办事处,不设乡镇)、副主任科员
十一   科员:
负责专项工作的基层公务员,股长。
十二  办事员:
无领导职务的公务员

评论留言
必须登录才可以评论留言。

易经算命  - 八字排盘  - 鬼谷子算命  - 合八字  - 八字合婚  - 星宿  - 算卦婚姻  - 八字详解  - 周公算命  - 五行查询  - 真人算命
算命只是预测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真真正正看到未来了,算命得到的信息,只能作为人生决策的参考,而不能作为行为指标。
版权所有 无锡市时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苏ICP备07019234号-7